对于可持续发展葡萄酒,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性标准。 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葡萄酒的定义是: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慎用防腐剂和杀虫剂且采用经济环保种植方式的均可被称为可持续发展葡萄酒。可持续发展葡萄酒生产商还需要考虑酒瓶的来源以及葡萄园耕种对周围土地所带来的影响。
到了唐朝,随着葡萄酒生产的发展与扩大,优雅璀璨的葡萄酒文化得以进一步积淀、推广与传播,王翰的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成为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篇。 元朝时,葡萄酒和葡萄酒文化的发展达至鼎盛时期。
随后,施氏佳酿在香港开设办事处,并以次为据点,扩展中国大陆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市场。目前,除了香港和纽约外,施氏佳酿在东京及欧洲也设有办事处或代表,足迹已遍布美国、泰国、东京、巴西、欧洲、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专家团队经常穿梭于各大洲、主持大小宴会、评估酒窖藏品以及与收藏家们见面。
丽斯撒奇(Liz Thach)、史蒂夫查特斯(Steve Charters)和劳伦斯马瑞科根(Laurence Mariecogan)三位葡萄酒大师通过实地采访勃艮第的庄主、酿酒师和市场经理,发现当地从业者们正从过去寻找灵感,同时还分析出了这个顶级产区未来的发展趋势:1. 有机/生物动力;2.
但由于新西兰国家经济基础的原因,葡萄酒行业没能在此发展壮大。至20世纪中叶,新西兰政府重新将目光投向葡萄酒行业,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中部奥塔哥的酿酒师们通过优质的黑皮诺葡萄酒慢慢打响了产区的名声。自90年代开始,中部奥塔哥的酿酒行业飞速发展,如今已成为新西兰葡萄酒行业标杆之一。
施氏佳酿(Zachys)发展迅速,是全球五大名酒拍卖行之一,也是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珍稀葡萄酒供应商。但在其本质上,施氏佳酿仍为家族企业,目前杰夫扎奇(Jeff Zacharia)是第三代传人。他不忘家族的初心,坚持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履行施氏佳酿的承诺。杰夫相信一个好的拍卖商应该是善于聆听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葡萄酒收藏者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试验葡萄酒感兴趣,这也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城市酒庄的原因。同时,国际法也在不断改变,以鼓励城市酒庄的发展。在欧盟(EU),一项新的法律在去年通过,允许巴黎(Paris)等城市种植更多的葡萄并出售葡萄酒。
在未来,列兰酒庄也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9世纪初,纳帕谷的葡萄酒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截至19世纪80年代,纳帕谷的葡萄酒生意蒸蒸日上,已建立约140个酒厂,其中不乏大规模的酒厂,葡萄种植总面积超过20,000英亩。
施氏佳酿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葡萄酒拍卖行。日前,它把自己的中文名确立为施氏佳酿。其前身是位于美国纽约(New York)斯卡斯代尔(Scarsdale)的一间小酒铺,随后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德国葡萄酒业蓬勃发展,据说那时德国平均每年每人的饮酒量超过120L。从17世纪开始,雷司令葡萄在德国得到广泛种植,葡萄园主和耕作者纷纷改种雷司令葡萄,并开始探索如何酿制出优秀的雷司令葡萄酒。
随着发展,葡萄酒业的高速扩张趋势很快陷入停滞状态。到了20世纪,葡萄产量过剩、葡萄酒价格暴跌以及根瘤蚜病灾害给酒商们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当时,纳帕谷80%的葡萄园遭受了根瘤蚜虫的侵害。到1920年时,纳帕谷葡萄酒行业遭遇了一次更大的威胁美国政府颁布了禁酒令。
18-20世纪上半叶,这个产区经历了霜冻、战争和根瘤蚜虫病(Phylloxera)等一系列打击,葡萄酒产业发展受阻,好在1876年,威尼托建立了意大利第一所酿酒学校,之后又在1923年成立了葡萄栽培和酿酒实验基地,这才为它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众多的葡萄酒商还有国外的酒庄也就瞄准了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中国的进口葡萄酒消费量也在不断增长,譬如法国香槟协会(CIVC)最新发布的香槟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香槟销量在法国本土及欧盟市场持续下滑的同时,在欧盟以外却保持了增长,其中中国市场成为最大的亮点
1732年,奥古斯汀高狄特在法国拉罗希港,将桶装酒的经营扩展至北欧。1782年,济蒂高狄特创立高狄特兄弟酿酒厂(MARSAILLERES,即庄臣酒庄的前身),从单一的酒类贸易商,转为酒类酿造与装瓶销售商,开创了高狄特酒厂的新纪元。
最近,彭博社发布的文章指出,未来有8大产区有可能成为新的明星产区。这8大产区分别为: 1. 托卡伊(Tokaj):匈牙利著名产区,以酿造白葡萄酒而闻名。2002年6月,托卡伊葡萄酒产地历史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
南非葡萄酒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南非葡萄酒之父当时只有33岁的荷兰外科医生。荷兰政府为降低从欧洲航行至印度的船员患败血病的几率,将他派到南非建立一个商品菜园。
19世纪,随着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采矿业的发展,许多欧洲人开始在圣地亚哥(Santiago)定居,酒庄和葡萄园也在圣地亚哥南部和迈坡谷(Maipo Valley)附近冒起,这一时期的酒庄建筑和葡萄酒风格都与法国极其相似。
第二任教皇则在教皇新堡(Chateauneuf du Pape)建立了行宫,阿维尼翁的七任教皇都对当地的葡萄酒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
1820至1840年间,葡萄种植业相继在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兴盛发展起来,随后南澳大利亚州也开始培育葡萄树。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的葡萄酒产业模型已经形成。目前澳大利亚是新世界葡萄酒产酒国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产国之一。
18世纪,当时的议员Guyenne, Taffard先生再次发展了法兰西堡:法兰西堡成为特级酒庄(Grand Cru)。 说到法兰西堡目前的样子,家具商Jean-Henri Lacoste则是至关重要的人物。
中级庄制度(Crus Bourgeois)是法国波尔多梅多克(Medoc)地区的一个分级制度,它将梅多克地区那些后来发展起来、没能进入1855分级制度(1855 Meodc Classification)的酒庄进行评选,为消费者选购葡萄酒提供了重要参考。
1820至1840年间,葡萄种植业相继在新南威尔士州、塔斯马尼亚州、西澳大利亚州、维多利亚州发展兴盛起来,随后南澳大利亚州也开始培育葡萄树。 20年后,维多利亚州的葡萄酒产量居全国首位。
如果横向比较,赤霞珠在中国取得的成就确实远不及美国、智利等国家。不过如果纵向比较,尤其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赤霞珠较过去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不值得大书特书,也是值得欣慰和能够看到希望的。 波尔多已经证明,赤霞珠是一个好的葡萄品种,美国和智利的成功也证明赤霞珠并不专属于哪一个地方。有了好的葡萄品种,再加上一个适合的地方,适合的栽培技术和酿造技术,就应该能够生产出好的葡萄酒来,即品种和地域和人的完美结合,使所酿葡萄酒既能体现品种特性,也能彰显地域特征。所谓天地人和,不过如此。 中国并不缺少适合的气候、土壤,也不缺少先进的技术,更有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没有理由埋没来到中国的赤霞珠。从全国范围来看,赤霞珠在中国的甘肃、宁夏、河北的怀来、新疆,甚至山西的太谷和云南的德钦都有比较好的表现,酿出了不错的葡萄酒不但具有品种特色,而且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 中国的赤霞珠在近十几年虽不能说是旧貌换新颜,总算是焕然一新,有了新的气象。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现了一些认真酿酒的企业。这些企业酿制的赤霞珠葡萄酒比以往最大的进步是,品种的典型性很强。虽然由于树龄等原因,葡萄酒的地域性还不十分明显,但已经令人十分欣慰了。这些企业都有些欧洲传统产酒国的背景,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自己种葡萄,认真酿酒。
南非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已超过350年,最初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一群酿酒师从欧洲移民到开普省(Cape),他们建起华丽的房子,更带来了无价的葡萄酒知识,以及不灭的热情,希望提高开普葡萄酒的声誉。经年累月,原始的土地与初来乍到的人民碰撞出新旧交融的火花,南非葡萄酒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已跻身世界几大产酒国的行列。
在国外的高级餐厅和顶级俱乐部,侍酒师这个职业很早就开始盛行,他们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一个好的侍酒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葡萄酒专业知识、了解各种菜肴的搭配及标准的侍酒动作,还要懂得酒单的制作和酒窖的管理,拥有对用餐客人内心的把握、良好的沟通能力、顶级的服务意识及配套的餐饮管理知识,而这些都不仅仅是一名负责倒酒的服务员所能做到的。此外,一名出色的侍酒师不仅要精通葡萄酒,还要涉猎雪茄、咖啡、烈性酒和烹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美学修养和敏感的时尚感知。 据了解,在国内星级酒店里做一名侍酒师的待遇大概是每月12万元。在国外,一名优秀的侍酒师年薪可以达到6万至10万美元,还不包括丰厚的小费。当然,待遇的高低绝对是和个人能力相挂钩的。不过一个合格的侍酒师的成长期至少要4到5年时间,在葡萄酒的品鉴上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取得资格认证之后,才可面对客户。目前,世界上有葡萄酒大师称号的人约300名,而侍酒师大师更是稀少,约200人,这说明侍酒师并不那么好当,但也从侧面证明侍酒师是稀缺人才。
保加利亚葡萄酒主要来自于色雷斯谷。这里靠近希腊边境,种植着一些小众的葡萄品种,比如鲁宾(Rubin)一种来自二战后内比奥罗(Nebbiolo)和西拉(Syrah)的杂交品种,这一葡萄品种赋予葡萄酒复杂度和本质。
回顾整个20世纪70年代,全美国的酒庄总数不过区区400家而已,而现在却已有超过7000家。这些酒庄不仅分布在一些知名产区,如加州的纳帕谷(Napa Valley)、华盛顿州的瓦拉瓦拉(Warra Warra)和俄勒冈州的维拉美特河谷(Willamette Valley)等地,而且在不知名的地区如田纳西州、俄亥俄州甚至阿拉斯加州都有它们的身影。
专家预计,2016年中国干邑市场会渐趋正常。较早以前,受送礼之风的影响,高端奢华的干邑一直占据着中国的干邑市场,普通老百姓很难买到平价的干 邑。所幸的是,随着节俭政策的推行,干邑价格终于有所回落。预计在这新的一年,数以千万的普通中国百姓都能喝上价格实惠的优质干邑。
酒庄的历史不长,2010年建立,但发展十分迅速。 图诗酒庄由帕斯卡尔马尔尚(Pascal Marchand)和马里陶思(Moray Tawse)共同创建于2010年。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的帕斯卡尔是一位十分狂热的葡萄酒爱好者。
在上海,瑞士葡萄酒也呈现出腾飞的趋势。进口了约6,000瓶莎斯拉葡萄酒的上海外滩纳帕红酒主题餐厅(Napa Wine Bar Kitchen)拥有者菲利普胡泽(Philippe Huser)说道,莎斯拉是一种非常新鲜、开放的葡萄酒,你可以将它与任何种类的食物搭配。我们知道,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是非常多样的,很难将其与葡萄酒搭配,但莎斯拉就能很好地与辛辣食物搭配。
早期时,纳帕谷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野生葡萄。后来,乔治卡尔弗特扬特(GeorgeCalvertYount)来到纳帕谷定居,并于1839年率先开始在此种植和培育酿酒葡萄,挖掘出了纳帕谷的潜力。此后不久,约翰帕切特(JohnPatchett)和汉密尔顿沃克克雷布(HamiltonWalkerCrabb)等先锋人物将更适宜酿酒的欧洲种葡萄引入纳帕谷。1861年,查尔斯克鲁格(CharlesKrug)建立了纳帕谷第一个商业化的酒厂。他的成功引领了纳帕谷葡萄酒厂增长的新浪潮,到1889年时,纳帕谷已建立140多家酒厂,包括世酿伯格酒庄(Schramsberg,成立于1862年)、贝灵哲酒庄(Beringer,成立于1876)和鹦歌酒庄(Inglenook,成立于1879)。
如今,白诗南葡萄酒越来越受收藏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酿酒师开始寻求卢瓦尔河谷的葡萄品种,重新遵循生物动力法(Biodynamics)的传统来酿造葡萄酒。他们在酿酒时不再加糖,而是尊重葡萄品种本身,让白诗南葡萄充分地受贵腐菌感染。因此,白诗南葡萄酒的品质大大提升,加上它的风格非常多样,在2016年,白诗南葡萄酒又重新崛起,受到收藏者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侍酒师也开始向顾客推荐白诗南葡萄酒。卢瓦尔河谷的白诗南葡萄酒通常是干型,但是在温和气候下生长的白诗南所酿的酒又能如蜂蜜般甜美,正如德国的雷司令(Riesling)一样风格多样。白诗南葡萄拥有其它品种不能取代的独特个性。
公元1000年左右,由Leif Eriksson率领的探险队在加拿大东北部发现了许多当地的葡萄品种,这些地区也被称为Vinland。 19世纪,欧洲移民开始尝试在加拿大栽培葡萄树,然而加拿大极端的大陆性气候,使得这些葡萄不能顺利生长。
1919年,上阿迪杰成为意大利的一部分,产区的葡萄酒产业也得到了发展。
西万尼(Silvaner)由高加索野生葡萄发展而来,在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从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地区传到了德国。1900年,它占据 了德国60%的葡萄种植面积,后来有很大一部分被米勒-图高葡萄替代。
勃艮第的葡萄酒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罗马帝国(Roman Empire)的入侵和中世纪的修士都是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 一、在被罗马征服前,高卢人已经是葡萄酒的忠实粉丝 早在罗马帝国入侵之前,一些前往意大利的凯尔特人(Celts)就已发现了葡萄酒。
纳帕谷在世界葡萄酒舞台上取得的突出成就,离不开过去50年来该地区酒商们的不懈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要属罗伯特蒙大维。罗伯特蒙大维是纳帕谷葡萄酒最伟大的代言人,慷慨大方,乐于分享,坚信纳帕谷可以酿制非常卓越的葡萄酒,并一直为此努力,成就了纳帕谷今日的成功。
印度葡萄酒历史可以追溯至最古老的宗教古籍《耶柔吠陀》,书中用梵文讲述了天之神婆楼那(Varuna)与雷雨之神因陀罗(Indra)如何享用葡萄酒与香草混酿的美酒索玛拉萨(Somrasa)。在差不多2500年以前,葡萄酒便被波斯的征服者们带到了印度。初次提及葡萄酒消费的治国文献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到来大大促进了印度葡萄酒的生产,直到1890年代根瘤蚜对当地葡萄园造成极其严重的打击。 印度目前的葡萄酒产业所采用的生产方式较为现代。多数酒商从国外引进抗根瘤菌的嫁接葡萄树。现代葡萄园采用高品质的土壤,先进的蓬盖管理体系以及棚架种植方式,以对抗极端的气候并控制葡萄的产量。 印度许多产区都需要灌溉,滴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热带环境使得葡萄园十分高产,这迫使酒农要经常对葡萄树进行剪枝处理。葡萄园一般在9月采用手工方法收摘葡萄。
未来一年,不管是在苏格兰还是海外市场,苏格兰威士忌的价格都会持续上涨。品牌、口味和风格会成为消费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其后,根瘤蚜虫病爆发,禁酒令颁布,经济大 萧条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相继席卷纳帕谷,使纳帕谷葡萄酒产业一度陷入低谷。幸运的是,20世纪30年代,纳帕谷葡萄酒产业进入恢复期,并慢慢攀上巅峰。
智利的酿酒师过去一直使用发酵罐和榉木桶来放置葡萄酒,20世纪80年代时,他们才开始改用不锈钢桶,葡萄酒业的新技术时代也由此开启。
阿根廷是目前世界第五大葡萄酒出产国,然而其葡萄酒业的腾飞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19世纪中期,阿根廷出现了许多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移民,他们带着家乡的葡萄品种来到这里,丰富了阿根廷的葡萄品种,混酿葡萄酒也由此开始流行起来。 20世纪90年代前,阿根廷出产的葡萄酒产量较大,但质量平平,加之没有国际意识,因此并没有引起外国市场的关注。然而在最近20年,许多国际酒业大亨纷纷在阿根廷投建酿酒厂。尽管阿根廷国内葡萄酒消费量有所下降,但该国出产的味道浓郁、酒体丰满的红葡萄酒和一些白葡萄酒却深得国际市场的青睐。世界知名葡萄酒评论家Robert Parker就称阿根廷为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新兴葡萄酒地区之一。
虽然加州葡萄酒的名声只流传于过去数十年,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150年前。19世纪,欧洲移民和传教士开始穿梭于美国西岸地区,加州也就在此时有了第一批葡萄树。美国在20世纪的前半叶经历了战乱、禁酒令和经济大萧条,该国葡萄酒业遭到重挫,加州葡萄酒形势也不容乐观。直到70年代,加州的酿酒业才恢复活力,逐渐激活了整个美国的葡萄酒产业。1976年巴黎品酒会上,加州葡萄酒击败法国名酒,享誉世界。从此,加州葡萄酒便登上了世界名酒的舞台,一直延续至今。
勃艮第葡萄酒的历史十分悠久,且自始至终传承了一贯的优秀品质。公元312年,第一次有了关于勃艮第葡萄酒生产的文字记载。公元500年开始,修道士们开始种植葡萄并酿制葡萄酒。 14和15世纪,勃艮第的公爵们坚持不懈地为葡萄酒改良做出贡献。为了推广到整个欧洲,他们大力支持勃艮第葡萄酒的商业化并维护勃艮第葡萄酒在法国的声誉。 18世纪,资产阶级和贵族开始对葡萄酒生产感兴趣,并成为庄园主。勃艮第葡萄酒在拿破仑时期继续向俄国和美洲扩张。 19世纪,根瘤蚜危机(葡萄根瘤蚜虫害是一种毁坏葡萄苗木的蚜虫)在1870年至1880年之间毁灭了欧洲所有的葡萄种植,其中包括勃艮第葡萄。在重新种植时,勃艮第人严格地在最好的土地上重新栽种,使得葡萄种植质量进一步提高。 20世纪,法定产区葡萄酒的概念被推出。其目的是明确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以酿造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之一勃艮第葡萄酒。
特伦托产区的起泡酒酿造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当时,年轻的酿酒师朱利奥法拉利(Giulio Ferrari)在法国学习,认识到法国香槟(Champagne)产区与特伦托产区拥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他在1902年将霞多丽(Chardonnay)引入特伦托,并开始使用传统法(Traditional Method,意大利语为Metodo Classico)酿制起泡酒。数年之后,法拉利的传统法起泡酒便获得了认可和欢呼,特伦托传统法起泡酒的地位由此建立。
18世纪末,大革命使法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会和贵族衰落的同时,他们的财产被充公或拍卖,大型庄园分解为一块块土地,分给中产阶级。一朝制度虽被推翻,葡萄酒的脚步却不会停止,勃艮第的葡萄酒行业依然蒸蒸日上。
罗讷河谷丘级葡萄酒占据整个罗讷河谷产量的一半左右,都是入门级葡萄酒。其中,红葡萄酒占据绝大多数,以歌海娜或西拉酿造。这里的葡萄酒生产规格没有其他 等级那么严格,但是所有葡萄酒都必须由21个法定葡萄品种酿造,而且酒精含量在11%ABV以上。这些酒都非常易饮,并适合搭配美食,是日产餐酒的首选。 尽管混酿白葡萄酒和桃红酒也非常可口,但产量极低,难以寻觅。
西班牙的普里奥拉托产区有着600多年的葡萄种植和修道院传统历史,并且此地有大量的老藤葡萄树。作为酿酒家族的第4代传人,瑞尼芭碧有着葡萄酒大师的独到眼光,他热爱这片页岩土壤及良好的气候,下定决心要在普里奥拉托地区酿制出世界顶级的葡萄酒,并将自己的酒庄命名为克摩卡多酒庄(Clos Mogador)。 2005年,克摩卡多酒庄获得了西班牙政府的高度重视能叫Clos Mogador这个名字的葡萄酒必须采用此葡萄园的歌海娜(Grenache)酿制而成,同时,如果某年份的葡萄果实质量不达标,那么,用这些果实酿成的葡萄酒就不可以叫这个名字。 除了1979年创立的克摩卡多酒庄外,瑞尼还于20世纪80年代末参与筹建了普里奥拉托的另外四家酒庄。从此,普里奥拉托产区先后涌现了不少令人震撼的酒品,其独特的风土再次获得了世界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在世界各大酒评家的赞誉下,该产区获得了与里奥哈(Rioja)同样的DOCa法定产区认证。
特浓情在阿根廷的种植历史悠久,但一直未曾受到重视,常被用于混酿白葡萄酒。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酿酒师巴尔博(Balbo)尝试酿制了一款特浓情纯酿,才让它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而在英美市场的大获成功则让它开始走向国际,成为阿根廷标志性白葡萄品种。如今,特浓情已经遍布阿根廷,成为阿根廷种植面积最广的白葡萄品种,甚至走出国门,被引入智利和新西兰。但无论它走到哪里,特浓情最经典的产区一直都在卡法亚特(Cafay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