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高(Rheingau)位于德国黑塞(Hesse)州内,莱茵河畔。虽然它的面积仅占整个德国葡萄酒产区的3%,但在德国葡萄酒发展历史上,它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创举,拥有大量蜚声世界的酿酒商,如约翰内斯堡酒庄(Schloss Johannisberg)。
莱茵高产区静谧而优美,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公元983年,莱茵高隶属于美因茨(Mainz)市大主教。据传,这片区域的第一座葡萄园是由查理曼大帝下令建立的,该葡萄园临近现今的约翰内斯堡酒庄。而记录得更为详细的史料是关于埃伯巴赫修道院(Eberbach Abbey)对莱茵高酿酒业的影响。1116年,奥古斯汀教徒和本笃会修士占据了埃伯巴赫修道院。1135年,西多会修士来到了这个地方,同时他们也带来了黑皮诺(Pinot noir)这个葡萄品种。据说,勃艮第(Burgundy)产区的葡萄酒酿造业也是由西多会修士最先发起的。不过,莱茵高最早关于葡萄品种的记录始于1470年。陶努斯(Taunus)山下的斜坡在12世纪被开辟为葡萄园,隶属于克洛斯特埃伯巴赫(Kloster Eberbach)。到13世纪初,这里的葡萄园即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中世纪的时候,这里种植的红葡萄多过于白葡萄,且多是把不同葡萄品种进行混合种植,收获后的葡萄再拿来混合酿酒。
1435年,德国最优秀的葡萄品种雷司令(Riesling)开始载入莱茵高的史册。当时,法兰克福(Frankfurt)地区不再颁布新的种植令,美因茨的统治者只允许种植优质高产的红葡萄品种。卡岑奈伦博根(Katzenelnbogen)的伯爵约翰四世却下令种植新的白葡萄品种,即雷司令,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世纪晚期),葡萄酒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达到繁盛时期。据史料记载,那时莱茵高地区出品的葡萄酒就已经被认为是高品质葡萄酒的代表。卡岑奈伦博根的伯爵约翰四世曾在1475年把莱茵高的葡萄酒作为奖赏之一,赐给他的幕僚。
1775年,莱茵高的圣约翰(Johannisberg)修道院在各种机缘巧合下,首次发明了迟摘型葡萄酒,并发现了贵腐菌的存在,从此开启了利用特选葡萄酿制高品质葡萄酒的历程。
1867年,弗里德里希•威廉•邓克尔伯格(Friedrich Wilhelm Dunkelberg)出版了一本书《拿桑葡萄酒》(Der nassauische Weinbau),书中详细标注了当时已知的所有葡萄园,并对它们进行分级,共分为一级、二级和其他葡萄园,这就是历史上1867年莱茵高葡萄酒的官方分级,这种分级制度的历史距今已将近150年。
作为葡萄酒产区的莱茵高范围大于地理意义或历史意义上的莱茵高。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由南往北的莱茵河(Rhine River)在这里绕了个L型的小弯,形成了一段长约20公里从东向西流向的河流,这里地质条件也极其特殊,从东部平坦的土地到间有起伏,再到西部分布着大量山坡。葡萄园多位于河流右岸的山坡上,坐北朝南,可以尽情地享受日照以及宽阔的莱茵河面反射的阳光,使得这里比南部一些产区都要温暖,这里受到北部陶努斯山(Taunus)的保护,年降雨量约600毫米。产区内经常降雾,有助于贵腐菌的形成,因此好的年份可以酿造带有浆果或浆果干风味的高质量葡萄酒。产区内的土壤类型多样,斜坡上的土壤多以板岩、黄土、黏土为主,褐色的板岩可以很好的吸收并提供热量;河谷区域则以砂岩和黏土为主。其中,霍赫海姆(Hochheim周围是黄土和沙土,温克尔(Winkel)和特维尔(Eltville)之间的土壤为砾石、黏土和黄土,而位于洛尔希(Lorch)和吕德斯海姆(Rudesheim)之间海拔较低的区域主要覆盖着黏土和板岩。
莱茵高葡萄种植面积为3,167公顷,白葡萄种植面积为84.4%,红葡萄种植面积为15.6%,其中雷司令种植面积最大,约为78.2%,种植面积第二的葡萄品种为斯贝博贡德(Spatburgunder)(德国对黑皮诺的称呼),还有1.9%的米勒-图高(Muller-Thurgau),还有一些肯纳(Kerner)、茵伦芬瑟(Ehrenfelser)、维斯堡格德(Weissburgunder)。
相比摩泽尔平衡、优雅的雷司令葡萄酒,莱茵高(Rheingau)雷司令更为成熟、饱满,单看莱茵高区域内,山坡葡萄园生产的葡萄酒更加精细,充满果香;平原地区会相对饱满成熟,而离岸1公里区域内的葡萄酒则是酿造贵腐葡萄酒的黄金区域。这里生产的黑皮诺或者说斯贝博贡德,表现出鲜美的果香和一些香料香气,现今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转变,慢慢涌现出一些风格相对饱满,香气更为浓郁的葡萄酒,也会使用橡木桶或少量全新橡木桶进行熟化。
莱茵高区域还有一座非常值得一提的葡萄酒学校——盖森海姆大学(Hochschule Geisenheim University),其中葡萄酒分支为德国葡萄酒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